南开参观点

NANKAI UNIVERSITY

  • 1 陈省身故居——宁园
    2019-03-10 陈省身故居位于南开大学校园东部,建于20世纪80年代,是为迎接著名校友、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归国执教南开而专门建造的。它有一个安静美好的名字,叫做“宁园”,是以陈省身先生的夫人——郑士宁女士的名字命名的。陈省身从1926年考入南开大学,到1937年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,从1985年受教育部委托建立南开数学研究所,到2000年在南开大学定居,直到2004年在南开园辞世,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里,陈省身“与南开同行了四分之三个世纪”。他曾多次说过:“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南开度过的。”自1985年创办南开数学所后,陈省身每年都和夫人在宁园居住一段时间,2000年起正式定居于此。宁园进门的红墙上镶嵌着陈省身手书的“几何之家”,一楼的会客厅按照陈省身生前模样保留了下来,客厅中的黑板上还留有他手写的板书,那是著名的“高斯—博内公式”,陈省身对其内蕴证明以及陈类的提出,开创了整个微分几何的新纪元。宁园客厅中悬挂着一册挂历名为“数学之美”,是陈省身亲自设计制作的数学科普日历,它的时间永远留在2004年12月3日他逝世的那一天。2011年,宁园重新修葺后被辟为“陈省身故居”,每年在陈省身逝世纪念日当天对外开放
  • 2 迦陵学舍
    2019-03-10 迦陵学舍是南开大学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、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修建的居所。学舍以叶嘉莹先生的号命名,是一座四合院式的中式书院,古朴方正,集教学、科研、藏书于一体,并开辟了文史资料藏室,专门陈列叶先生收集的大量宝贵文史资料,供研究者使用。叶嘉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与创作,在向世界传播中华诗词文化的同时,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诗词研究,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。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,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。她常在演讲中用诗词来表达报国之情:“又到长空过雁时,云天字字写相思,荷花凋尽我来迟。莲实有心应不死,人生易老梦偏痴,千春犹待发华滋。”她说:“在中国古诗中,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,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、私人的那一点感情,而应该是对国家、对传统文化的更博大的情谊。”她将爱诗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,以古典诗词教学作为报效祖国的途径。叶嘉莹先生从教70余年,其中有40年是在南开度过的。2018年,她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,设立“迦陵基金”,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。
  • 3 思源堂
    2019-03-10 在严修、张伯苓纪念园南侧,有一幢欧式风格的建筑——思源堂。它是1923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,旧称罗氏基金团,和实业家袁述之先生共同捐资兴建。因此,“思源”二字,既是教育南开学生饮水思源,也有感念袁述之先生的含义。说起思源堂,南开园里至今还流传着“一堂课换来一座楼”的佳话。当时,罗氏基金团提出,要考察一下南开大学的理科教学情况,才能决定是否捐款。张伯苓校长将讲课任务交给了化学系主任邱宗岳教授,并嘱咐道:“他们要听你讲课,你可关系重大啊!”当日,邱宗岳气定神闲地走上讲台,一堂别开生面的全英文授课给考察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他们赞叹不已,说:“在美国大学里也很难听到这么高水平的授课。”不久,罗氏基金团捐款12.5万元,用于南开科学馆的建设和仪器设备的购置。1925年思源堂建成后,南开大学理科四系的教室、实验室、图书馆、应用化学研究所都设在馆内。1937年7月,学校惨遭日寇毁掠,思源堂作为唯一一座未被炸毁的建筑幸存下来,至今仍傲然矗立在校园内,见证着南开大学近百年来的风雨沧桑。
  • 4 严修、张伯苓纪念园
    2019-03-10 严修、张伯苓纪念园靠近南开大学东门,位于大中路南侧,“大中”源自于1937年以前,当时南开大学的校园里马蹄胡的对面还有一泊湖水,这条道路恰巧穿越二者中间,水路相交,像汉字“中”字,故而得名。在南开大学中心花园里,敬塑着学校创办人——校父严修和老校长张伯苓的半身铜像。每逢他们的诞辰和校庆纪念日,南开师生和校友都要到此凭吊。严修,字范孙,历任清朝翰林院编修、贵州学政、学部侍郎。他积极变革封建教育,曾上书光绪皇帝,奏请开设经济特科,改革科举制度,后辞官回津,将严氏家馆作为兴办新式教育的基地。1898年,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的张伯苓在威海卫亲历了“国帜三易”的国耻,深感“自强之道,端在教育”,立志“创办新教育,造就新人才”。这一年,张伯苓结识严修,受聘执教于严氏家馆。1904年,严修偕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,回国后,在合并严氏家馆和王氏家馆基础上,成立私立中学堂,不久改为敬业中学堂、第一中学堂。1907年,学校由严宅迁址“南开洼”,因地名之故改称南开中学堂,1912年起称南开学校。这就是南开系列学校均以“南开”为校名的由来。1919年,严修、张伯苓本着“文以治国,理以强国,商以富国”的办学理念,